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峻,在不少地区,生物质锅炉也被纳入超低排放整改范围。在日前发布的《长三角地区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(征求意见稿)中,也提出了生物质锅炉治理的若干意见。
按照(征求意见稿)要求,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后,应达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水平。其中烟尘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浓度限值分别为10、35、50毫克/立方米。与煤炭“超低排放”一视同仁的规则,让使用生物质锅炉的企业深感不易。那么,其中的技术难点到底在哪呢?最难达标的环节在氮氧化物的处理(脱硝)上。
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指出,目前,脱硝环节最主流的两种技术是选择性催化还原(SCR)和非选择性催化还原(SNCR)。小型装置可以直接氧化加压碱液吸收,理论上都能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,甚至达到“超低排放”的标准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生物质锅炉烟气中含碱金属、重金属等,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,易造成催化剂中毒甚至失效,还原剂同样会造成尾部受热面腐蚀以及堵塞,对温度窗口要求严格,炉温波动会造成脱硝效率低,无法达到超净排放要求。
除技术因素外,在装备方面,当前全国生物质燃料供热规模仍较小,而目前国内的脱硝设备大多是针对大型燃煤电厂,两者规模相差太大,其成本对使用生物质锅炉的企业来说也就相对难以承受。此外,由于生物质燃烧后的烟尘颗粒物较燃煤排放更细,锅炉尾气处理装置中还需加上布袋除尘的设备,日常更换、维护设备同样会增加企业成本。
随着山西、江苏、济南、河南等地区关于生物质锅炉“超低排放”改造政策的陆续出台,一些使用生物质锅炉的企业将面临花重金改造维护,还是重新购置替代产品的两难局面。
400-882-5552